天穗律师网法律顾问表示,代营运这种诈骗手法是一种新型犯罪,行业是新的,手法也是新的,是针对一个新的群体实施诈骗,且伪装成经济纠纷,具有极大的隐蔽性和欺骗性。
男子被白富美骗1万,代运营被骗怎么办?
天上掉下的“林妹妹”,“钓”走他多年积蓄
曾经,一名普通的河南小伙儿张强(化名)只有一个小小的梦想:“开个小店儿赚点钱,讨个老婆过个安稳的日子”。但就在三年前,网络中的一次邂逅,让他相信了“奇迹”的发生,它真真切切地落在了自己的头上。
那是2013年8月的一天,小张在社交软件“兴趣部落”里认识了一位挂着美女头像,自称移居美国,并且单身的杨某。杨某表示,她目前经营一家淘宝店,一月轻松收入数万元。在交流中,杨某不断暗示对小张有好感,并说她的淘宝店交给了一家代运营公司经营,效果十分好。
孤独而又急于挣钱的小张,很快便按杨某的安排,给杨某推荐的代运营公司缴纳了初期店铺管理费1980元。但让小张没有想到的是,这一千多块钱非但没有给他带来丰厚的收益,反而成为了一段噩梦的开始。
缴纳了代理费后,小张却发现被人代管的网店不仅没有传说中的“人气爆棚”,甚至连浏览量都寥寥无几。正当小张怀疑自己是否上当时,杨某多次恰如其分地给小张“吃下定心丸”,说初期做淘宝都很困难,并打来“越洋电话”安慰小张。
后来在杨某的不断暗示和安慰下,小张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多次给代运营公司打款一万多元作为扩大店铺人气的“推广费”等费用。
然而没过多久,美女杨却上演了人间蒸发,代运营公司给小张开的那家店铺也只有区区几笔成交。
但令人遗憾的是,已经交了一万多元“学费”的小张却未能“吃一堑长一智”。每隔半年,就有李某、王某、张某等“美女”用同样的方式骗走小张数千元。直到今年,在又一次被“女”网友骗走了3万元后,小张方才醒悟。
是纠纷,还是诈骗?工商部门“深入虎穴”取证
谈及小张的遭遇,郑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专业分局(下简称专业分局)网监中心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所谓“网店代运营”,就是许诺投资者“资金入股”投资网店,其他什么都不用管,坐等收益。
“他们操作的手段极具迷惑性,从表面看往往只能定性为合同纠纷。”专业分局执法人员向记者坦言,在小张之前,其他的分局也曾接到过类似投诉,但行骗者往往会以受害者不会经营等理由来搪塞受害者和执法人员,“最多就是个‘合同纠纷’,从表面看也的确如此。”他说。
得益于今年4月专业分局与阿里巴巴所签订的一份关于打击网络黑灰产业的战略合作协议,工商执法人员通过对涉事公司的支付宝账户等相关信息摸排后最终发现,与小张有类似经历的不只小张一人。在一个名叫“郑州淘宝加盟维权群”里,来自全国的上百名被害人都被人以类似的方式骗走数千元。而这些以“淘宝代运营”为幌子的公司分布于深圳、杭州、郑州等多个城市。其中,在郑州东风路、农业路上的两座商务写字楼,是不少类似骗子公司藏身的窝点所在。
为了搞清楚这些公司的真实面目,专业分局的执法人员数次前往这两栋写字楼一探究竟。
“说实话,第一次去他们‘老窝’的时候我也蒙了,那阵势,我都怀疑自己是不是搞错了。”他回忆说,几家从事“淘宝代运营”的公司基本都是一个模样:放着数百台电脑的房间犹如一个“大网吧”,数以百计的职员坐在电脑前噼里啪啦地与全国各地准备找“代运营公司”的人进行着沟通。
调查中,一家代运营公司的负责人再次拿出了与投资者所签订的合同来搪塞执法人员的询问,并反复强调“赔钱都是非运营方面的因素造成的”。对此,执法人员这次用了“逆向思维”的方式进行调查,让代运营者给他们提供一个“成功案例”来证实他们的目的并非诈骗。而结果是,在数以千计的“代运营网店”中,他们竟找不到一个“挣大钱”的成功案例。
都是“套路”,上百人团伙人手一本“行骗台账”
随着案件调查的深入,执法人员发现,小张的经历只是一张巨大行骗网络中的“冰山一角”,这些藏匿于社交软件背后的巨大骗局也引起了公安部门的关注。
今年5月的一天,在郑州市公安局“4·21”专案组的统一指挥下,来自郑州市公安局各个分局的近3000名警力对分布于郑州的80余家涉嫌假冒网店代运营公司进行了统一的收网,截至目前,郑州警方已对800多名犯罪嫌疑人采取了刑事拘留的强制措施。
负责案件侦办的郑州市公安局犯罪侦查局三支队副支队长杨军告诉记者,这些公司的构架往往十分简单,从上到下分别是老板、经理和普通的营销人员。每十名左右的营销人员组成一个“战队”由经理统领进行行骗。每天下班后,不同战队间往往还要进行业绩比拼,各自研究每天的“行骗得失”。
杨军告诉记者,那些在社交软件与小张等受害者相约网上开店,未来“踏实过日子”的“白富美”其实全部是男性。
警方同时发现,这些每天在电脑前面和受害者交流的客服人手一个笔记本,上面详细记载着每位受害者的“进展进度”,“到了什么程度该说什么话全都是‘套路’。公司倒是真有一个年轻漂亮的女孩儿,当受害者起疑时,她便出马通过电话或视频的方式让受害者放心。”通过调查警方发现,每当一位受害者给代运营公司打入一笔钱,这些在社交软件背后的男子便可提成40%。
“这些公司往往以某某科技公司的名头作为包装,并以签订所谓合同作为躲避打击的挡箭牌。但这些合同往往都由营销人员代签,且网上一旦出现较多关于这家公司的负面言论,他们就立马更名换一个‘马甲’重新行骗。”杨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