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资讯>正文

交通肇事逃逸的加重量刑情节

2016-09-21

  引言:在司法实践中,由于交通肇事本身的特点,因交通肇事致人重伤与死亡的事件屡见不鲜,而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案例也尤为常见,其危害性、社会影响更为严重。因此,除了对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的认定,以及逃逸行为的性质上进行探讨之外,更有实际价值和意义的便是对因逃逸致人死亡问题的探讨。《刑法》第133 条规定,犯交通肇事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显然仅此规定实在过于笼统含糊,运用时也更为棘手,这就成了许多交通肇事案件如何解决的关键。笔者在此就对因逃逸致人死亡做出分析。


    (一)因逃逸致人死亡的罪名性质分析


    认识一个问题,首先立足于行为的本质或者性质。由于对主观方面的认识不一,对逃逸致人死亡的法律性质认识更是众说纷纭,笔者在此就几个主流观点加以分析:


    1、结果加重犯说


    此说是目前学术界最流行的观点。其主要理由是:从刑法中规定致人死亡的条文来看,符合结果加重的两个条件:其一,基本行为和加重结果的因果关系。即认为因逃逸致人死亡是交通肇事逃逸这一基本行为的加重结果;其二,对加重结果之发生具有预见可能性。交通肇事后逃逸不同于一般的逃逸行为,交通事故致人死亡的可能性与发生率之高,是无庸置疑的。因此对加重结果具有预见的可能性是当然的。此说最直接的反映了立法者的意图。


    但此论也有理论上的不足,比如必须论证加重结果犯存在过失的基本犯+故意的加重结果的形式。为满足加重结果是对基本行为的依附性要求,从而使逃逸致人死亡成为交通肇事罪的加重结果犯,不得不指出逃逸行为仅是交通肇事后的自然延伸行为。但事实上,逃逸行为是相对独立的,并在逃逸行为中已经介入了新的原因行为。从《刑法》第133条规定的量刑阶梯来看,逃逸致人死亡的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显然是交通肇事罪+肇事后逃逸情节的加重结果,而不是交通肇事罪本身的加重结果,这种情况更支持情节加重说而不是结果加重说。


    2、情节加重犯说


    如上文所说,情节加重说也可以从刑法规定的量刑梯度中寻求依据。认为逃逸致人死亡是一种情节上的加重表现,属于为逃避法律责任而逃跑的罪后表现。其行为与罪过均与前两个罪行阶段相同,只是情节不同,因而规定了更重的法定刑。结果也是一种情节,因此将致人死亡这一结果作为情节处理也是有其合理依据的。笔者较为赞同这一观点,原因有二:其一,这种说法回避了导致加重结果的主观心理的争论;其二,也表明了即认为因逃逸致人死亡中逃逸行为的相对独立性。


    3、独立罪名说


    这一观点认为,交通肇事后逃逸而致人死亡,完全符合一个独立的犯罪行为所具有的全部构成要件,成立一个新的作为②。又由于《解释》认为,在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行为中,可以出现共同犯罪,而且刑法明确把这种情况排除在故意杀人罪的罪名范围外,因此,交通肇事后逃逸致人死亡的就应构成一个新罪。这一观点虽有其积极意义,但并不为立法者所接受。《刑法》第133条采取三个罪刑阶段的模式肯定了因逃逸致人死亡与交通肇事行为及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之间的密切关系。当然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有其相对独立性的,但理解成完全独立的新罪却又与立法者本意相背。


    笔者认为学术界对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性质的争议,是因为对此问题的理解呈现出一定的分散性。因此各自的观点都有不足之处,也有自己的合理方面,很难得出统一的权威界定,但笔者却比较倾向于情节加重犯说。这个观点有利于因逃逸致人死亡性质的分析,得出因逃逸致人死亡是对交通肇事后逃逸情节上的加重,从而也有利于对该行为的定罪量刑。


    (二)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行为构成分析


    根据《刑法》第133条及《解释》第3条规定,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逃逸致人死亡的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这是法律对行为既有加重情节(逃逸)又造成加重结果(致人死亡)而规定的较高的法定刑。在司法实践中认定因逃逸致人死亡构成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必须满足上文所论及的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构成要件。


    笔者在上文中的论述认为,因逃逸致人死亡是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在情节上的加重。因此,认定因逃逸致人死亡首先得满足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成立,而这包括三方面(1)必须以交通肇事行为的发生为前提。(2)行为人必须在行为发生后积极实施逃逸。(3)行为人逃逸有一定的主观动机。


    2、必须符合《解释》第5条第1款对因逃逸致人死亡做出的明确解释。


    即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这个规定是明确的,不能将其与其他情形混作一谈。比如有这样的案例,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隐藏或遗弃致使被害人死亡的情形,这显然不是因逃逸致人死亡,而应当认定为故意杀人。


    3、交通肇事者的逃逸行为与被害人死亡间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受害人的死亡必须是因为肇事者的逃逸行为造成的。如果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逃逸,但被害人的死亡却是因为介入了其他原因造成的,如被害人由他人送往医院抢救途中再次发生交通事故致死等,就不应认定为因逃逸致人死亡。再者,必须是行为人逃逸行为在前,而伤者因行为人逃逸而死亡的结果发生在后,两者之间存在这个顺序关系。如果交通事故发生时伤者当场死亡,则不能认定为因逃逸致人死亡,而应适用《刑法》第133条规定的第二种量刑幅度予以处罚。


    (三)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定罪分析


    如何理解交通肇事后因逃逸致人死亡案件的定罪问题,是分析因逃逸致人死亡所须面对的最实际也是最重要的问题。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因逃逸致人死亡与相似罪名的区别;二是关于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法律如何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