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资讯>正文

团队做伪慈善直播,诈捐行为如何处罚?

2016-11-20

  天穗律师网法律顾问表示,个人诈捐往往是通过网络实施的,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网络给社会爱心人士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奉献爱心的方式,但是当充满正能量及公益性质的网络募捐演变成个人虚构事实蒙骗他人钱财的行径时,诈捐行为人也因其违法行为而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团队做伪慈善直播,诈捐行为如何处罚?


  ●诈捐行为法律责任纠纷资讯回放:


  直播团队有好几个有人直播给老人洗脚


  今年十月,一段视频被曝光:“快手杰哥”在凉山某地将钱发给村民,之后又将钱收回。后来,这起“伪慈善”事件引发关注。


  连日来,成都商报记者从凉山相关部门了解到,在凉山这样的伪慈善直播团队,不止一个,其中就包括被曝光的“杰哥”“OK哥”“狼王”“黑叔”“山东梅姐”等,这些直播团队之前在凉山进行了几个月的公益直播。


  昨日,据当地的知情人士介绍,在布拖县觉撒乡的一个村庄,一个多月前,三个外地人,来到该村找到一名老人,喂东西、帮忙洗脚,主播还给了老人几百元,让老人举着拍摄,最后,老人只是摆拍对象,主播们发的钱也被收回,只给了老人二三十元作为“辛苦费”,另外只送了一点面条和一件衣服。


  村民回访


  发3万举手拍照后收回只给了200元不到的物品


  经记者多方核实,最早被曝光的“快手杰哥”等人做伪慈善的地方,是布拖县九都乡达觉村。据当地村民介绍,十月的一天,当时几名男子提着一些东西来村里,说要发东西,还要发钱。被骗的一位村民回忆,大人小孩在路边被安排站成两排,然后一文身男子(快手杰哥)就开始拿出钱来发,一个人发一小堆,具体好多钱不清楚。“他们就拿着手机拍照。”该村民说,当时这些人还叫村民要把钱拿在手里,不要揣进包包里,“还喊(我们)把手举高点,不要放下来,不然啥子都不给。”


  据该村民介绍,当(拍摄)完了之后,这些人就把钱收回了,只给发了一些毛巾、牙刷等生活用品,还给每个小孩发了铅笔和鸡蛋。


  据了解,“快手杰哥”给村民发出的3万元,在直播完毕后,全部被收回。最终,这些主播给村民发的东西总价值不到200元。


  背后真相


  随便找的村民并非主播称的“村里最贫困15户”


  据当地村干部介绍,当天有一共有17人参与拍摄,10名大人,7名小孩。“年轻人都在外面打工,村里大多是一些老人和妇女儿童,大家都不懂啥子叫直播。”多位村民表示,当事情被网络和电视曝光之后,以及相关部门来村里进行调查,大家才知道被骗了。


  在被曝光的视频中,“快手杰哥”在直播中声称,这些人来自村里15户最贫困的家庭。成都商报记者调查了解到,这些人并非村里最贫困的,多位村民表示,当天参与拍摄的人都是在村里随便找来的。


  被骗村民们表示,他们先是感觉到“好心人”发钱的喜悦,再是收走钱的诧异,之后是苦等的失望,再到知道真相的气愤,“我们这里不欢迎骗子。”如今,村民们对陌生人的到来,都产生了戒备心理,大人们还告诉孩子,“如果有陌生人来(村里),不要和他们说话。”


  这几天,当地过彝族年了,大家都在忙着准备过年的事情,不愿再多谈这件事。


  30多岁的阿哈是昭觉县的一名面包车司机,他就是被曝光视频中帮“快手杰哥”收钱的男子。据他介绍,10月8日早上,他在昭觉县城等活,当时一外地男子(快手杰哥)出300元来包车,男子称是来搞慈善的,带的生活用品等都是发给村民的。路上,这名男子叫他随便带去一个地方,“哪里穷,就去哪里。”


  ●诈捐行为法律责任纠纷案例分析:


  首先,民事责任方面,根据我国《合同法》第54条规定,即“一方以欺诈、胁迫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变更或撤销”,在个人诈捐事件中,募捐人与捐赠人实际上构成“赠予”关系,如果诈捐行为人编造虚假事实骗取捐赠人财物,则构成欺诈,捐赠人可以依据《合同法》相关规定行使撤销权,请求受赠者返还捐赠的财产。此外,依据《侵权责任法》第6条的规定,“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应当承担侵权责任。”捐赠人也可以侵害其财产权为由,要求募捐人返还财产、赔偿损失等。


  其次,行政责任方面。即将于今年9月1日生效的《慈善法》第101条第一款规定:开展募捐活动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民政部门予以警告、责令停止募捐活动;对违法募集的财产,责令退还捐赠人;难以退还的,由民政部门予以收缴,转给其他慈善组织用于慈善目的;对有关组织或者个人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一)不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组织或者个人开展公开募捐的;(二)通过虚构事实等方式欺骗、诱导募捐对象实施捐赠的。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5条规定,募捐人若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公安机关可以对其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若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根据上述法律规定,诈捐行为人假借募捐名义骗取财产的行为具有行政违法性,民政部门可依法处以警告、责令退还、收缴及罚款等处罚,对于募捐行为人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的,公安机关有权处以拘留、罚款等行政处罚。


  最后,刑事责任方面,根据我国《刑法》第266条的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此外,《刑法修正案(九)》第32条规定,对于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针对募捐人可能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因此,个人募捐的行为人如果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虚构事实在网络或其他媒体上传播,骗取他人财物,情节严重的则涉嫌构成诈骗罪或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依法应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天穗律师网是一个律师在线法律咨询服务平台,你可免费向法律顾问寻求关于“诈捐行为如何处罚”方面的法律咨询免费服务,也可通过找律师寻求关于“诈捐行为如何处罚”方面的法律纠纷有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