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资讯>正文

高考答题卡被掉包?与戊午科场舞弊案神相似

2018-08-08

编者按:8月4日,河南四名高考考生家长实名举报称,自己的孩子高考答题卡被掉包,导致考生高考成绩与平时成绩和预估成绩相差巨大。这起疑似高考答题卡被掉包案让我想起了前清戊午科场舞弊案,因落第考生举报,承办官员查出了某考生的墨卷(考生的答卷)跟朱卷(为了避免阅卷官认识考生笔迹,由翰林院用红笔抄一遍考生的卷子,称为朱卷)不符,后查是主副考官收取了贿赂,帮助修改了朱卷,涉案答卷高达五十多卷,咸丰帝龙颜大怒,为维护纲常法纪,宽慰士人之心,最后判处以一品大员柏俊为代表的四名官员斩立决,自此一段时间科举舞弊基本杜绝。


举报考生高考估分与查询成绩差距太大:


苏先生的女儿估分为627分,查询成绩335分;

杨先生的儿子估分500多分,查询成绩230分;

卢女士的女儿估分500多分,查询成绩243分;

邹安云的儿子估分500多分,查询成绩261分。


四名学生中的三名申请查看答题卡后均称不是自己所答。


其中苏姓家长表示,女儿看到的答题卡中的作文同其在考场上所写不一致,其原来的题目不负时光,不负年少——致2035的你们》变成了《富强中国,不负年少》。


卢姓家长表示,在女儿名下的高考四科答题卡卡头上,其姓名、准考证号、座号出现多处涂改痕迹,且四科出现四个不同的考号,笔迹也与其本人不同。


其他两位考生也认为答题卡非自己所答,被掉包可能性很大。


6日晚,河南省教育厅新闻办发布回应称,针对此事,纪检监察部门正在依法依规进行调查。


01

戊午科场舞弊案

差生平龄被举报


咸丰八年(1858年),全国的乡试如期举行。全国同时开考,各省的考试都顺顺当当结束了,然而,偏偏天子脚下的顺天乡试出事了。发榜的时候士子们都去看榜,十年寒窗,为的就是这一刻。落榜的学子们在失落的同时惊奇的发现了平龄的名字,他们顿时群情激奋。这个平龄是满洲镶白旗人,一天啥正事儿不干,游手好闲,而且喜欢登台唱戏。看到他榜上有名,落榜的人就不干了,清朝规定,像戏子这一类属于“下九流”的人根本没有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结果平龄不但下场应考,居然还高中顺天乡试第七名举人。这就激发了一场大规模的群体事件,一来二去就闹到了皇帝那里,有御史上奏皇帝请示查办。


咸丰看了御史的奏折之后,派载垣、端华、陈孚恩等人成立调查小组,调查工作迅速展开,很快查明平龄唱戏属实,但平龄不是职业戏子,属于京剧发烧友,登台唱戏属于业余爱好,所以平龄考中举人不违反规定,国家也没有规定举人就不可以喜欢京剧,只要他不是职业戏子就可以。按说事情到此为止就可以结案了,但是礼部尚书陈孚恩不死心,他了解平龄,凭这个人的能力,再给他八百年也考不了顺天第七,陈孚恩认定这里面有猫腻,于是他调来了平龄的试卷,果然发现了问题:平龄的墨卷(考生的答卷)跟朱卷(为了避免阅卷官认识考生笔迹,由翰林院用红笔抄一遍考生的卷子,称为朱卷)不符。按说,这两份卷子内容应该是完全一致的。但是平龄的墨卷上有七处错误,而朱卷上没有错误,很显然抄写人员给他改正了。平龄被捕入狱,相关人员也被控制起来,但这个案子很快又走进了死胡同。平龄入狱后很快不明不白地死了,而抄写人员一口咬定,改试卷是下意识行为。看到错顺手就给改了,不是故意作弊。这个案子成了无头案,死无对证,载垣、端华他们甚至已经拟好了处理意见,把负责此次顺天乡试的主考官副考官等人一概罚俸禄一年,然后结案拉倒。


02

肃顺要求彻查

舞弊逐渐浮出水面

肃顺一直在幕后关注着这个案子,他听说要结案,把载垣、端华臭骂一顿。肃顺向咸丰皇帝建议,把此次顺天乡试中举者的试卷全部复查一遍,咸丰下令复查顺天乡试试卷。十月二十六日,复查结果上报咸丰皇帝:此次顺天乡试,取中举人三百名,查出有问题的试卷五十份,问题主要有错别字、格式错误,更严重的还有涂改试卷的现象。


咸丰目瞪口呆,下令把主考官副考官一律撤职查办。大案通天,承审官员加倍努力,很快就打开了缺口,这个缺口是从“条子”上打开的。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最低等的作弊是夹带,就是把参考资料偷偷带进考场。比夹带高明的叫枪替,就是找水平比自己高的人替自己进场考试,这就要得到监试官员的配合,那时候准考证上没有一寸照,替考不是特别大的难事,最高级的是条子,考试结束之后,考生向主考官副考官递条子,条子上写上考生的姓名、试卷的特点,虽然试卷被重抄,但是根据考生提供的试卷特点仍然能找到这个卷子,官员在批卷、录取的时候会高抬贵手,条子的末尾写上酬金的数额,办成了之后,凭条子收钱。陈孚恩连哄带骗,从副考官程庭桂那里拿来不少条子,程庭桂没当回事,因为入闱之前收到条子这个事很平常,要是条子收得少了,考官甚至都觉得没面子,除了程庭桂外,其他人也陆陆续续上交了一些条子,黑幕即将被揭开。 


突破口是从一个叫罗鸿绎的考生那里打开的。罗鸿绎是广东肇庆府人,是个富二代,从小缺爱,但就是不缺钱,他也想考个功名,但他知道自己的斤两,知道自己那点墨水根本不行,于是他就找在朝为官的老乡李鹤龄,求老李帮忙。李鹤龄一口答应,他说自己很可能被皇上指派参与这次顺天乡试的主考、录取等工作。万一皇上不派我去,凭着我老李的人脉也可以给你疏通关节,但是办成这个事需要花钱。于是罗鸿绎就答应事办成之后支付五百两白银,大概相当于想在十万块钱,李鹤龄再三强调,要的这是朋友价。


考试前夕,咸丰任命顺天乡试的主考官是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柏葰,同考官是翰林院编修浦安,副考官分别是户部尚书朱凤标和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程庭桂,其中没有李鹤龄。于是李鹤龄就找了同考官浦安,求他帮忙,浦安答应了。阅卷的时候,浦安找到罗鸿绎的卷子,一看文章写得很一般,达不到录取标准,但碍于情面,还是写了很好的评语,然后推荐给主考官柏葰。看了一遍试卷之后,柏葰认为达不到录取水平,然后派家丁向浦安解释一下。这个家丁见到浦安后怎么解释的不得而知,但是不知道这哥们儿跟浦安一见如故还是收了浦安的好处,反而成了浦安的说客,他回来跟柏葰说,说浦安的脸上挂不住了,这次入闱就推荐了一份试卷,无论如何希望大人成全。柏葰很为难,他稍一思考感觉也应该给同僚一个面子,所以就改变主意,录取罗鸿绎为顺天乡试第二百三十八名举人。事后,罗鸿绎支付了五百两白银,李鹤龄自己留了二百两,给了浦安三百两,柏葰分文未得。发榜之后,按照惯例,新举人要去拜老师,罗鸿绎就到浦安家拜访,送给浦安十两白银,然后又到主考官柏葰家拜访,因为柏葰是主考官,所以给了柏葰十六两白银。这是学生拜老师的见面礼,并且老师也要回礼。至此,真相大白。 


03

咸丰判处一品大员

柏葰四人死刑


皇帝指派的主考官副考官组成了一个犯罪集团,咸丰震惊了,这些人当然死罪难逃,清朝的法律载得明明白白。这个时候,柏葰、浦安、李鹤龄、罗鸿绎这四个人已经被捕下狱。柏葰的家丁也被投进了大牢,但很快死在狱中。对四人的量刑也在研究之中,既然是科场考试作弊,罪上加罪,所以不存在争议。但大家普遍认为柏葰冤枉,也就是说,很多人认为柏葰不应该被处死,原因有两点:


第一,犯罪情节较轻。柏葰录取罗鸿绎是抹不开面子,没有坚持原则,并且他在整个案子中没有受贿。对于下属犯罪,他负有领导和失察的责任,如果是一般的失察,革职就足够了,当然这是科举考试中的失察,应该重判。但是,判死刑还是显得有点过重;


第二,刑不上大夫。柏葰是国家一品大员,历任军机大臣、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等职。一生为官,兢兢业业,谨慎小心,当官当到他这个级别,只要不谋大逆,就没有死罪了。


尽管如此,咸丰九年(1859年)二月十三日,载垣、端华、陈孚恩等秉承肃顺的意思,越过刑部直接向咸丰报告处理意见,包括柏葰在内的四名人犯一律处死,执行方式为剁脑袋,建议立即执行。同日,在圆明园勤政殿,咸丰帝召集承审官员,研究对此案的终审。咸丰已经看到处理意见,他怒气冲冲,但还有点拿不定主意,所以他要征求一下大家的意见。此时,四名人犯已经被带到了菜市口,就等着这次会议的结果,只要皇帝圣旨一下,立即执行。四名人犯中除了柏葰,其他三人已经注定非死不可了。这次会议其实仅仅讨论柏葰的命运。生死攸关、圣意不明,谁都不敢说话,大殿里鸦雀无声,关键的时刻,肃顺站了起来当众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什么玩忽懈怠、知法犯法等等说辞给柏葰安了个遍,他的话坚定了咸丰的决心。根据《清文宗实录》记载,咸丰皇帝说:


“情虽可原,法难宽宥,言念及此,不禁垂泪”。


咸丰下令对柏葰四人执行死刑,派肃顺、刑部尚书赵光监刑,然后又对其他官员说了很多的话,要大家要引以为戒,自重自爱等等,都是些维护正气之类的话。


此时的菜市口已经人山人海,这是一个闹市区,跟广州上下九步行街似的,不行刑的时候,人们在此观光购物、遛弯拍照,一旦行刑就临时戒严。不过一戒严反而有更多的人聚集到这里,平时杀的都是小人物,今天听说杀的全是现任官员,其中还有一位一品大员,加上那个年代也没啥娱乐活动,没有王者荣耀,也没有吃鸡,看杀人成了难得一见的西洋景儿,所以观众的兴致极高。跟观众的兴致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几个死刑犯,这个时候带着刑具,蹲在墙角,面如死灰等着砍脑袋。犯人的家属也在场,等着收尸,他们的心情可想而知。柏葰没戴刑具,也没有蹲在墙角,刑部官员让他坐到板凳上,因为刑部从来没杀过一品大员,估计等行刑的时候,皇上能有恩典,把死刑改判成流放。所以刑部的衙役就跟柏葰开玩笑,笑着说:柏中堂,您老今天是陪法场,一会您就能回家了。 柏老爷子已经六十多了,道光八年(1828年)的进士,一辈子当官,没想到要退休了,落个这样的下场,此时他自己还很乐观,估计皇帝能留他一命,根据《奴才小史》,他跟儿子说: 


“皇上必有恩典,我一下来,即赴夕照寺,候部文起解,尔回家,速将长途应用之物,赶紧送来”。 


老爷子做好了被流放的准备。随后人群一阵骚乱,刑部的警车开到法场,肃顺意气风发的下车,冲着柏葰拱手致意,然后刑部尚书赵光下车,他怀里揣着上谕,边走边哭,柏葰看到这一幕,知道自己完了。随即宣布皇帝旨意,柏葰的儿孙哭声震天,要冲破警戒线,兵丁衙役赶紧拦阻,赵光抹了一把眼泪,下令送柏中堂升天,找个手艺好的伺候,刑部刽子手中的业务骨干拎刀走到柏葰面前,下跪行礼,柏葰望阙谢恩,然后引颈就戮。柏葰成了清朝历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因科场案被杀的一品大学士。除柏葰、浦安、 李鹤龄、 罗鸿绎四人被杀外,另有六十二名各级官员受到牵连,受到流放、停职、降级、罚俸等处罚,至此,清朝乃至中国古代第一科场舞弊案大案结陈。

04

结语


平心而论,在这场案件中被处死、流放的官员都不是大奸大恶之徒,平素口碑都很好,很多人为他们鸣不平,比较公开的说法是肃顺等人挟私报复、清除异己,很难说肃顺用如此铁腕处理这起案件没有私心,但不得不承认,杀柏葰等人是符合清朝法律的,中国的传统就是,在考试环节上作弊,向来都是严肃处理,咸丰死后,肃顺被清洗,慈禧曾重审这场舞弊案,最终也没有为柏葰等人翻案,清朝的科场腐败,人们见怪不怪,甚至有人反以为荣。此次案件中,被杀官员的私德,虽然看似不错,但他们对社会腐败,没有保持理智和清醒,而是随波逐流,他们不相信法律的严肃,而是屈从于世俗人情,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我个人认为,咸丰、肃顺等人的处理是值得肯定的,正所谓乱世用重典。严惩科场舞弊,就是对公平正义的维护。《春明梦录》中说,自从此案后,科场舞弊基本杜绝,至光绪中期,虽然有所抬头,但远没有戊午案之前猖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