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资讯>正文

特朗普任美国总统,美国大选对中美关系有何影响?

2016-11-10

天穗律师网法律顾问表示,人的名誉是指具有人格尊严的名声,是人格的重要内容,受法律的保护。任何人对公民和法人的名誉不得损害。凡败坏他人名誉,损害他人形象的行为,都是对名誉权的侵犯,行为人应负法律责任。

特朗普任美国总统,美国大选对中美关系有何影响?


美国大选资讯回放:


猜想一:“隐形支持者”助特朗普逆势翻盘?


竞选期间民调支持率一直遥遥领先的希拉里,在投票日以逾70票之差败给特朗普。为何选前民调如此不靠谱?专家指出,特朗普背后的“隐形支持者”功不可没。


外交学院教授李海东认为,与支持希拉里的精英阶层不同,特朗普的支持群体多数是中低收入群体。这一阶层的利益长期以来在美国被漠视,特别是美国乡村选民,长期感觉被所谓“主流社会”抛弃、呼声被压制,通过对主流社会的选择说“不”来表达他们怨愤。


虽然奥巴马喊了8年口号“改变”,希拉里也呼吁美国“一起更强大”;可从今年的大选结果看出,民众不再相信精英的承诺了。这些平日并不积极参与或关心民调的“沉默的大多数”,在投票时却积极参与,最终把特朗普送进白宫。


猜想二:贸易保护、移民和宗教问题,特朗普会不会“来真的”?


大选期间,特朗普在移民、宗教等问题上立场强硬,其多次宣扬的贸易保护等言论也让外界担忧,特朗普政府会不会采取更加激进的措施?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分析,在目前美国国内阶级矛盾凸显,白人反移民倾向严重的情况下,特朗普上台后的确有可能会推行更加严厉的移民政策,不利于拉美裔等移民。


不过,李海东则认为,候选人选举时喊的口号,往往与上任后的实际政策有差距。“特朗普本人比较务实,他会在某些方面做出改变,但不会像他自己说的那样改的特别彻底,因为美国的现状和世界的现状决定了,如果这么做的话会把美国和世界隔离开的。”


猜想三:奥巴马时代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后继无人?


提出“亚太再平衡”政策的希拉里此次大选落败,“亚太再平衡”的政策在特朗普任期内还会延续吗?


李海东认为,“再平衡”政策在特朗普任期内仍将延续,但其内涵将和奥巴马时代的有很大不同,特朗普或将考虑美国在亚太地区新的政策架构。


“特朗普未来在亚太的政策或将以调整、沟通为主,以经济合作为中心,整体方向是积极的。”李海东说。


美国大选案例分析: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前院长、学术委员会主任杨洁勉:


特朗普当选对中美关系的影响主要有三点


第一是中美关系的难点将发生变化。原有的难点是中美之间的战略猜疑,信任不足。中国是崛起大国,美国是守成大国,后者要维护它在世界上的主导权和霸权地位。这个难点在未来仍将存在,特朗普所代表的反全球化力量重视经济利益,将要求中国在某些地方做出让步。原有的合作点,比如气候变化,有可能变为新的分歧点。


第二是中美关系重点可能改变。过去,美国在亚太地区建立军事同盟,利用盟国围堵中国。现在这个形势正在发生变化,美国必须根据新的形势,比如菲律宾、马来西亚、越南情况的变化,重新筹划亚太再平衡和TPP等一系列战略。当然,在挑战以外,中美也将迎来新机遇。


最后,不排除中美关系会有新的亮点。美国以特朗普为代表的新领导阶层比过去更强调利益交换。共和党的传统强项是战略、安全,它可能在新形势下,与中国在全球战略问题上有新的磨合,而在所谓民主、人权问题上降低调门。


总的来说,中国规划运筹世界形势、参与制定国际规则秩序的能力都在提升,在国际问题上的主动权、主导性都在增加。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研究员文扬:


在全球政治层面上,特朗普当选也可以视为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新自由主义革命的一个终结。这一点,从大选后期美国精英集团倾巢而出打压特朗普的反常行为上即可看出,因为美国这个精英集团就是全球新自由主义革命的大本营,他们不能接受一个反全球化、反自由贸易、放弃美国领导地位的新总统。


从这个角度来看中美关系,一方面,由于特朗普会带领美国向保护主义后退,中国将不能像过去那样通过将本国经济与美国经济捆绑,轻而易举地从美国主导的全球化中获益,必须单独面对当前世界范围的保护主义浪潮,甚至要独力推动全球自由贸易。


另一方面,一旦中美之间失去了共享全球化利益这个纽带,“压舱石”因素减弱,中美关系将变得更加不确定,地缘政治方面的冲突会更加敏感,中美关系很可能出现根本性的改变。


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副教授沈逸:


对于中美关系而言,我们不要过高估计美国政治的衰退,不要以幸灾乐祸的态度看待本届美国大选。特朗普是个类似美国老民兵式的家伙,在战略博弈中千万不要被美国媒体黑他的调子给误导。这是个比希拉里更难对付的家伙。他很可能突破中国与民主党打交道时的惯例,我们要准备在实力的基础上进行新的谈判。这对我们的谈判技巧、政策水平是个挑战。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赵亚赟:


特朗普当选对中国不见得是好事,军事压力小了,但经济压力大了。军事压力其实没什么,又不可能真打。经济压力可是实实在在的。


旅法学者,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研究员宋鲁郑:


美国对中国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在东海、南海的压力会减轻,甚至取消,TPP也可能被废除。另一方面,在政治制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压力也会减小。


复旦大学副教授白钢:


国际金融资本在特朗普获胜后,会加大向中国(大中华区)进行资产转移和布局的战略步伐,这种战略性转移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应如何应对,是接下来一段中国各类智库应思考的重大战略问题。


伴随美国将进入大规模战略收缩,局部地区的失衡乃至混乱加剧是可以预见的,旧的世界体系进一步失效而至于失序,新的世界体系如何演化,中国在其中扮演怎么样的角色,取决于包括我们在内的各种置身其间者的思考、意愿与行动。


华东政法大学政治研究院教授高奇琦:


特朗普获胜反映了西方政治的娱乐化成分越来越明显,特朗普的上台将给中美关系和全球治理的未来走向带来非常大的挑战和不确定性。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长江讲座教授王绍光:


大选前谁胜谁败很热闹,但这次不是人选问题,是体制问题。


应注意不仅是特朗普的胜利,共和党赢得两院多数,赢得三分之二的州长席位。出现这种情况的一个原因是,不少投票给希拉里的人也不喜欢或信任她,故意把国会选举的票投给共和党,希望平衡希拉里的总统权力。


但人算不如天算,希拉里并没有得到总统大位,现在总统、国会、州长都落入共和党手中。这说明,人们通常假设选举制度能产生理性的结果,实际上正好相反。现在是反思选主体制的最佳时机:除了选举以外,要探求实现民主目标的新途径。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研究员寒竹:


希拉里在大选中得到了美国精英联盟的支持,掌握了丰厚的竞选资金和社会话语权,但这并不一定就意味着在选举中稳操胜券。精英联盟在经济、政治、媒体和文化上拥有压倒优势,但草根大众拥有一个最重要的武器,这就是人数。这在数人头的普选政治中显得特别重要。


希拉里的软肋在于她竞选主张中的内在矛盾。希拉里一方面需要迎合美国精英集团,另一方面需要草根大众的票数。在特朗普席卷了中下层白人,包括多数华裔居民的票数的情况下,希拉里必须要坚守住民主党传统的基本盘,非洲裔和拉丁裔。所以,希拉里以掌权后要废除驱逐非法移民法律的口号来吸引少数族裔,特别是拉丁裔选民。


这种希望鱼和熊掌兼要的竞选纲领充满了内在矛盾,很难全面实现。由于民主党本身政治上的“共和党化”,希拉里在精英联盟之外除了能拉住非洲裔和拉丁裔之外,对其它中下层草根民众的吸引力越来越小,华裔选民的转身就是一个例证。在历史上属于民主党铁票的华裔选民在这次大选中多数转向特朗普,这至少从某个方面说明希拉里对非洲裔和拉丁裔之外的基层社会逐渐失去力量。


但美国是一个有着精英统治传统的国家,特朗普入主白宫后,会不会重新倒向精英集团的怀抱还有待观察。但无论特朗普本人的施政方向如何,美国社会中贫富矛盾与族裔矛盾交织在一起的现实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美国的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罗思义:


特朗普所获投票显示,中国公知一向宣扬的“美国人民对其政府或者政治家非常满意或者非常信任”的说法是谎言。随着美国不平等急剧上升,美国人民对美国经济界和政治界精英的不满度不断上涨。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研究员文扬:


此次大选,过程本身已经导致了美国社会的分裂,而且是一种根本性的,基础性的分裂,难以弥合。无论谁当选,对立的一方都不会轻易罢休。尤其是特朗普的一方,支持他的人群已经产生了觉醒意识,即使特朗普不再率领他们,他们也会沿着现在的方向继续抗争。


而另一方面,在竞选的后期,支持希拉里的建制派(establishment)集团悉数走上了前台,赤膊上阵助选,相当于一次大暴露,等于也是一次意识觉醒,也无法退回去了。


这样,无论谁当选后,都无法掩盖这个对立和分裂的现实。所以,现在要分析的是,谁上台分裂程度相对更大一些,面对的挑战更多一些。等结果出来后,就可以直接预测了。无论怎样,此次大选都是一个里程碑。今后的美国政治,包括两党的形象,再也回不到从前了,尤其是共和党。


天穗律师网是一个律师在线法律咨询服务平台,你可免费向法律顾问寻求关于“美国大选对中美关系有何影响”方面的法律咨询免费服务,也可通过找律师寻求关于“美国大选对中美关系有何影响”方面的法律纠纷有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