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穗律师网法律顾问表示,发生交通事故后当事人逃逸的,逃逸的当事人承担全部责任。根据法律规定,交通肇事后逃逸要严惩,如交通肇事犯罪案件,犯罪后逃逸的,处三年以上有期徒刑,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撞死人弃车逃逸 肇事逃逸的认定标准是什么?
●肇事逃逸的认定标准纠纷资讯回放:
黄岛男子刘某驾车时低头拿手机,结果车辆失控,将骑着三轮车的环卫工人刘老汉撞出去五六米,导致刘老汉当场死亡。刘某弃车离开现场后才报警,事发次日刘某投案自首,但依然被认定为肇事逃逸。昨天,刘某被黄岛警方刑事拘留。
环卫工人被撞身亡
11月8日下午2点30分左右,黄岛交警大队接到一名男子报警称,他驾车在六汪镇撞伤了人,伤者伤势很严重,需要救治。民警迅速到达事故现场看到,一辆号牌为鲁B×××E8的伊兰特轿车撞到了信号灯杆上,一辆三轮车夹在轿车与栏杆之间,已经严重变形,一名身穿环卫工人工作服的老汉躺在距离事故现场五六米远的地上,经120医护人员检查,已经死亡,肇事司机已经离开现场。第二天上午8时,肇事司机刘某到黄岛交警大队肇事科投案自首。
低头拿手机惹祸
据刘某交代,11月8日下午2点25分左右,他驾驶伊兰特轿车沿S329线由北向南行驶到六汪镇前六汪村东时,放在副驾驶座位上的手机突然响了起来,刘某没有减速就低头去拿手机,等他再抬头的时候,发现车已溜到了右侧车道上,车前面有一辆三轮车在行驶。此时刘某已经来不及刹车直接顶着三轮车冲出去30多米,又冲到了道路西侧的沟里,直到顶在路边的信号灯杆上才停下来。骑三轮车的环卫工人当场被甩出去五六米摔到地上。
迫于压力投案自首
伊兰特轿车的前挡风玻璃支离破碎,前引擎盖变了形,安全气囊打开,刘某感觉胸口疼痛,头也被撞伤。刘某顿时慌了神,赶紧下车查看,发现那名环卫工人躺在地上一动不动,他害怕极了,迅速离开了现场。刘某跑回自己的工地后,用别人的手机报了警。当天晚上,刘某心理压力极大,他考虑到警方很快就会查到自己,于是第二天选择投案自首。
民警了解到,刘某今年39岁,家住黄岛区珠海街道;被撞身亡的刘老汉家住黄岛区六汪镇,是当地的一名环卫工人,65岁。
肇事后离场报警仍属逃逸
刘某称,事发时他被撞蒙了,加上心里很害怕,所以就弃车离开了现场,他认为自己主动把车留在现场,而且也报警了,应该不算是“肇事逃逸”。民警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条,在道路上发生交通事故,车辆驾驶人应当立即停车,保护现场;造成人身伤亡的,车辆驾驶人应当立即抢救受伤人员,并迅速报告执勤的交通警察或者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因抢救受伤人员变动现场的,应当标明位置。刘某离开现场,既非因遭受严重的人身伤害而必须及时就诊,也非遭受他人伤害等迫不得已必须离开,报警提供的线索也不准确,造成与事故有关的诸多因素无法查清,因此判定为“肇事逃逸”。
●肇事逃逸的认定标准纠纷案例分析:
交通肇事逃逸是指机动车驾驶员在发生交通事故的同时,擅自逃离事故现场,使交通事故所引起的民事、刑事、行政责任无法确定,其目的在于推卸、逃脱责任的行为。
根据刑法规定,肇事后逃逸的,属法定的加重情节,伤者因抢救不及时而死亡的可判7年以上有期徒刑。如果伤者没有死亡,机动车驾驶员为了逃避法律追究,将撞伤者带离事故现场后隐藏或者遗弃,致使伤者无法得到救助而死亡或严重残废的,则构成了故意杀人罪或故意伤害罪,按《刑法》规定,将会受到更加严厉的处罚。
在理论上,认定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标准是有离开现场的客观行为和逃避法律追究的主观目的。实践中,交通事故当事人在事故发生后,为了逃避可能承担的法律责任,离开事故现场,没有积极履行抢救伤者和财产、向交通管理机关或者公安机关报告事故情况、在现场等候处理等交通法规所规定的义务,以此作为判断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标准。
被认定为交通肇事逃逸的8种情形:
1、明知发生交通事故,行为人驾车或弃车逃离事故现场的;
2、交通事故当事人认为自己没有事故责任,驾车驶离事故现场的;
3、交通事故当事人有酒后和无证驾车等嫌疑,报案后不履行现场听候处理义务,弃车离开事故现场后又返回的;
4、交通事故当事人虽将伤者送到医院,但未报案且无故离开医院的;
5、交通事故当事人虽将伤者送到医院,但给伤者或家属留下假姓名、假地址、假联系方式后离开医院的;
6、交通事故当事人接受调查期间逃匿的;
7、交通事故当事人离开现场且不承认曾发生交通事故,但有证据证明应知道发生交通事故的;
8、经协商未能达成一致或未经协商给付赔偿费用明显不足,交通事故当事人未留下本人真实信息,有证据证明其强行离开现场的。
对有以上肇事后逃逸行为的交通事故当事人,在肇事逃逸之后,如果能够主动到交管部门或其他公安部门投案并如实交待犯罪事实,且等待接受处理的,根据中国刑法的有关规定仍然可以认定是交通肇事逃逸后自首。
天穗律师网是一个律师在线法律咨询服务平台,你可免费向法律顾问寻求关于“肇事逃逸的认定标准是什么”方面的法律咨询免费服务,也可通过找律师寻求关于“肇事逃逸的认定标准是什么”方面的法律纠纷有偿服务。
推荐阅读: